一、资源型大佬:人脉铺路,实力镀金
在蜜桃传媒的舞台上,总有一类人被悄悄贴上“资源型”标签。他们或许并非才华最出众、创意最炸裂,却总能稳稳跻身各类榜单,成为镁光灯下的常客。原因无他——人脉与资源,往往是这个行业最硬的通行证。

这类人通常手握大量行业内外资源,从资本到渠道,从媒体关系到政策红利,几乎无所不包。他们的名字或许不常出现在创意讨论会上,却必然出现在每一个关键决策的背后。一位不愿具名的前蜜桃中层透露:“你能想象一场大型活动落地前,需要多少环节的‘打招呼’吗?资源型的人就是能把这些‘招呼’全部打通。
”
他们的上榜理由往往看似光鲜:某项目成功融资千万、某合作达成战略级突破、某活动曝光量破纪录……但鲜少有人追问:这些成果背后,究竟是个人能力主导,还是资源堆砌的结果?
更耐人寻味的是,这类大佬的“资源”往往带有强烈的互换色彩。你能带我入局,我能替你背书;你能提供渠道,我能反馈流量。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网,让资源型选手始终立于不败之地。即便业务能力偶遭质疑,也总有人为其辩护:“没有他,这个项目根本推不动。”
而蜜桃传媒内部对此类人物的态度也颇为微妙——既依赖,又警惕。依赖他们的能量推动业务,却也警惕资源过度集中可能带来的话语权失衡。一位离职高管坦言:“资源型的人可以让你飞得很高,但也可能让你摔得很惨——因为你的翅膀,长在别人手上。”
二、话题型红人:流量为王,争议即热度
如果说资源型大佬靠的是“幕后运作”,那么另一类上榜者则完全拥抱“台前狂欢”。他们或许没有雄厚的资源储备,却极其擅长制造话题、收割流量——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,这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。
蜜桃传媒深谙此道。无论是刻意策划的争议事件,还是偶然爆红的出圈内容,只要能够持续吸引眼球,就能为公司带来实打实的商业价值。因此,那些擅长“搞事情”的员工或合作伙伴,往往成为内部评选的宠儿。
这类红人的上榜理由通常极具戏剧性:一场直播带货销售额破亿、一条短视频引爆全网模仿、一次公开发言掀起行业讨论……但亮眼数据的背后,往往伴随着巨大争议。有人批评他们“哗众取宠”“底线模糊”,而蜜桃传媒的内部评价体系却似乎默许这种“黑红也是红”的逻辑。
一位现任策划人员苦笑道:“公司常说‘内容为王’,但执行起来往往是‘流量为王’。你能带来曝光,你就是英雄;至于口碑——只要不违法,负面评价也是热度。”
更值得玩味的是,蜜桃传媒对话题型红人的扶持往往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。需要冲KPI时,全力助推;舆论反弹时,迅速切割。这种“用时捧上天,弃时如敝履”的策略,让许多话题型人物最终沦为短期工具,鲜少能真正沉淀为品牌长期资产。
而业内对此类上榜者的态度也两极分化:羡慕者称其“掌握了财富密码”,批判者则直言“劣币驱逐良币”。但无论外界如何评价,蜜桃传媒依旧乐此不疲地复制着这套玩法——因为流量,从未让人失望过。